文 / 郑玉萍

从小在老巴刹长大的郭玉梅,是在古晋颇有名气的人物,或许你没见过她的真人,但是应该都吃过她家BB美味贸易的粿条。不论是在商界或社团,她都是属于活跃份子。

锦荣商号是她父亲郭锦荣在1950年代,于老巴刹海唇街开创的脚车店,郭玉梅就在这里长大。虽然搬离老巴刹已有40多年,但是谈起这个她成长的地方,像是在论述昨天才发生的事。

 

郭玉梅父亲郭锦荣开创的锦荣商号,至今招牌还在海唇街竖立着。

 

今年70岁的她,并非出生在老巴刹。5岁之前,她住过浮罗岸、网寮、七层楼一带,直到1955年父亲才在海唇街开店。

当时5岁的她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跑到亚答街海南公会的二小,躲在课室外面看人上课,也不记得当时老师在教什么,不过这却是烙在她童年回忆里的重要部分。她笑说,因为当时年纪还很小,会自己跑出去,却不认得回家的路,结果被来找她的阿嫲用兴化话骂,“妖寿婆,每次跑到那边,还要我去带你回来!”后来,她自己会去也会回了,但常常会被大人们赶走,因为怕影响学生们上课。

这么喜欢偷看大哥哥大姐姐们上课的她,终于也盼到了自己上小学的日子。1958年,她成了一小的新生。也不知为何父亲舍近取远,不让她去读当时在同一条街道的二小。对于小学,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开始是由父亲载送上学,有一次放学等了很久父亲的车都没到,她想自己走回家,却不知道要走哪一个方向,就急哭了。不过,后来她都是自己走路上下学。

 

床底都有人睡!

记忆中,店屋在那些年日从不冷清。楼下做生意,他们一家住二楼,三楼就租给人,租金大概几十块一个月。高峰期,二楼住满了数不清的人,后面间住了二叔一家,前面间住了小叔一家自己一家8口挤在一间房间,连床底都可以睡。

最夸张的时期,客厅、厨房、饭厅、都可以睡满人,甚至有些晚上会睡到饭桌上和饭桌下。不过就算这么多人,三楼依旧是租出去,没有收回来住。

 

60年代,其中一户住在他们店屋三楼蔡姓的住客,她不记得对方的名字,但很想找回他或他后人,把相片还给他们。

 

当时全店屋只有楼下一间厕所,所以痰盂是那个年代非常重要的家庭必需品。跟这厕所紧密连接的记忆就是三十六门粪车,这车解决了他们当时的卫生问题。

小学之前, 家里用父亲寄货来的箱子,砍成柴起火下厨。后来改用土油,到很后来才有煤气桶。父亲在晚上八点炮鸣响后才收工,有时遇到要关门了,还有顾客上门要求换个灯泡,就算只能赚个五分一毛,父亲还是接下这活。9点多,阿嫲就会赶孩子们去睡觉,关灯省电费。

郭玉梅的母亲翁钟前妹,是个童养媳。她虽然目不识丁却持家有道,顾孩子,顾三餐,还跟店家接了车苦力装的活回来做,车一件裤子大概1毛工资。身为家里长女的郭玉梅,六年级开始就成了母亲的得力助手,学习下厨,负责送车好的裤子回店家。阿嫲会一直碎碎念“女孩子人家,不要到处趴趴走,要在家里帮忙。”记忆中,她严肃的阿嫲都是穿蓝色阿嫲装,坐在大门口帮忙顾店。

母亲很爱看戏,当时的娱乐就是到圣王公诞的大戏台看人唱戏。再大一点,母亲带一群孩子浩浩荡荡去戏院看电影,所以她小时候就看了很多部邵氏电影。

 

一个不知名的祭典

那个年代,海唇街前方就是砂拉越河,她叔叔和朋友们常在那河边沙地上斗鸡。有一个火烧船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60年代老巴刹居民在那河岸边烧了很大一艘纸船。当时大人们都不允许小孩靠近,她就站在店屋楼上窗口看出去,看到居民带祭品放到船内,有的放岸边,然后船就被推入河中烧掉。整个仪式做得很盛大,之后也没再看过同样的仪式。无奈是当时年纪还小,她到现在也还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祭典。

 

1964,甲辰年,圣王公出游,兴安会馆出花车,这花车里的就是她。

 

在小学时期,有学姐来家里说是教她功课,但是到了晚上7点就扭开收音机转到中国电台,接着就传出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一个毛泽东。。。”的歌声,父亲在楼下听到就会破口大骂。

 

1966晋中毕业照,敬业楼前.

 

小学毕业后,她去了当时的晋中,后来再转去德圣中学读中四,大概半年后就休学,开始在晋连隆(Chin Lian Loong Transport)工作。她记得当时每个早上大概八点从家里走出来,跳上晋连隆的巴士就去上班。

 

1968年开始在晋连隆上班。

 

1977年出嫁,tua bak jiu(大眼睛,黄张金发的姐姐)帮她拿甘蔗,阿龙的老婆是媒人婆。新娘车是跟宋天祝借的,车牌 8444。

 

1977年,她结婚了,不再住在老巴刹,但是她并没有真正离开过这一条街。后来的后来,她长女的童年故事,也是写在老巴刹的这一间店屋里,那是不同年代的另一份童年回忆了。

 

相片里头的小孩是郭玉梅长女刘淑花,她也是在老巴刹长大的孩子,在外婆家住到小学毕业才离开。

 

郭玉梅长女刘淑花在锦荣五脚基拜拜

 

 

郑玉萍

作者: 郑玉萍

专修大众传播,曾经是记者、专栏撰稿人,喜欢阅读,喜欢书,也喜欢老故事。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