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南来,习惯在聚居的地方设立小庙,供奉从家乡请来的神明,感谢神明在路途上的庇佑,也祈求神明继续在异邦赐予平安。

 

凤山寺

福建人的凤山寺充满传奇故事。(source: 古晋福建公会百年纪念特刊)

 

古晋老巴刹的古庙,包括福建人的凤山寺、潮州人的上帝庙、海南人的天后庙、广府人的关帝庙,大约都创建于19世纪中叶。另有一座由古晋华人信托委员会五属共管的寿山亭福德祠大伯公庙,则是砂拉越最古老的庙宇,建庙年份可能早于1820年,目前还有待考察。除了关帝庙随着所属的古晋广惠肇公会搬迁,其他古庙香火依然在老巴刹传承。

 

玄天上帝庙 老爷宫

潮州人称玄天上帝庙为“老爷宫”(Lao Ya Geng)。(source: Kuching in Pictures 1841-1946 by Ho Ah Chon)

 

庙宇成为各属侨民聚集的地方,随着南来的乡民越来越多,成立公会成了必要,采用中国村社的模式,管理和处理同乡事务。到了20世纪初,这些公会更在会馆底楼开办学堂,公会云集的亚答街因此也传来了朗朗读书声。

 

古晋老巴刹六大百年乡团

古晋老巴刹六大百年乡团(source:古晋老巴刹—历史掌故与生活变迁)

 

上表列举六个古晋历史最为悠久的百年乡团,在庙宇和兴学办校方面的资料。此外,他们都协助处理乡亲南来或返乡的事宜,特别照顾老弱贫病,在会馆内或另设副馆安顿这些同乡。各属公会也拥有本身的义山,民间惯称为“公司山”,确保同乡亡故后有个葬身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二战以后,华社将各属公会办的学校进行统筹统办,这是古晋中华中小学的起源。

此外,其他乡团公会如亚答街的雷州公会,前称雷阳公会,雷州人在古晋虽然人口不多,早年却垄断木炭行业;古晋福州公会和诏安会馆等,都曾经落户在老巴刹地区。

比起乡团,业缘性的组织则较晚成立,比较早的是1934年在下横街成立的古晋理发公会、1937年在海唇街成立的京菓同业公会、1940年的联商公局等;战后出现在老巴刹的业缘性公会就多了,包括古晋咖啡商公会、码头工友联合会、古晋小贩联合会、古晋革履工友联合会、古晋白铁工友联合会、齿科医师公会等。

1897年,古晋的华商也组织了华商商会,仅运作了20年左右;到了1930年,新的古晋华商商会出现,也就是古晋中华总商会的前身。

古晋老巴刹作为最早,也是当年唯一的商业区,出过不少大商家。19世纪受方言籍贯的影响很大,从聚居环境,到商业领域,都受到籍贯的支配或特定的影响。就商帮势力大小而言,老巴刹以福建帮和潮州帮的实力最强,从老巴刹时代开始主导着这座城市的商业发展。

 

商会的办事处,前身是华人裁判庭,如今是华族历史文物馆。(source: Changing Land Scape of Kuching by Ho Ah Chon)

 

码工大厦见证老巴刹苦力间的年代。(source: 蔡羽)

 

1960年的大埔同乡会与琼州公会(source: 大埔同乡会四十周年纪念特刊)

 

古晋广惠肇公会的老会所。(source: Changing Land Scape of Kuching by Ho Ah Chon)

 

年代久远的大伯公庙

年代久远的大伯公庙。(source: Kuching in Pictures 1841-1946 by Ho Ah Chon)

蔡羽

作者: 蔡羽

写作人,经营自媒体“一起吃风”,业余从事地方文化研究和推广工作。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