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世纪后期,砂拉越就有往返古晋与新加坡的货轮。自1920年代起,砂拉越河畔陆续建起了大型的政府与私人货仓,说明当时的港口活动已经非常活跃。晒得肤色黝黑扛着货的码头工友,靠着人力负重千斤,日间在货轮与货仓之间劳作,人们把这些工友称为苦力,也写成古里、估俚等,源自英文coolie或马来文kuli。

这些码头工友,分成很多小组织,各有工头带领,人们称之为“苦力间”,他们日常就一组一组分布在老巴刹的街巷间等着货轮靠岸,然后争取工作的机会。其中,大井巷和下横街是苦力聚集的地方,不少店屋作为苦力歇息或居住的地方。在1970年代或以前,大井巷门牌51、52、61和62号店屋;以及下横街门牌19号店屋等,都是街坊熟知的苦力间。

为了调解苦力之间因争抢工作而产生的冲突,古晋码头工友会在1948年宣告成立,最初的会址设在花香街78号。到了1953年,码头工友会买下亚答街22号店屋作为永久会所至今。随着砂拉越河畔的码头逐步迁移到其他地方,苦力的身影也慢慢在老巴刹消失了,成为几代人的回忆。

画家:萧全成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