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晋最老的市集,老巴刹是许多老行业的始发之地。这里每一个老字号,几乎都是老行业曾经的代表,当年盛极一时的行业龙头。

 

李锦美手里拿的是协源兴当年的马赛地出租车车牌“KA2731”。

 

“协源兴”脚车行,也是这样的一间老字号。在老街的历史长河中,协源兴过去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它曾经是古晋最大的出租车行。

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在那个车辆稀少罕见的年代,协源兴已经拥有9辆出租车。德国名牌房车马赛地,美国福特、慕力士汀、宾革,还有五部二手名车。对当时的人而言,这样的出租车队是多么浩大。

“生意最火红的时候,我们兄弟五个都要驾德士,还要另外聘请四个司机。”82岁的李锦美回忆道。李锦美原本负责脚踏车的维修工作,不过人手不够的时候,他也要帮父亲驾德士。

 

【载过砂拉越第一任首席部长】

回顾当年的盛况,他最兴奋的事情,是70年代那一辆专门用来载砂拉越第一任首席部长拿督史提芬加隆宁甘(Stephen Kalong Ningkan)的黑色马赛地出租车。KA171、KA2731,他翻找出一个绿色的铁板旧车牌,“这两个车牌,就是当年马赛地的!”

 

根据李锦美,这两个出租车车牌都是马赛地,而KA171就是当年接送了砂拉越第一任首席部长上下班几个月的黑色马赛地车牌。

 

有趣的是,“2731”也是协源兴店里的电话号码。更早以前,他们的电话只有三个号码,即“131”。在那个年代,拥有车辆的人极少,同样的,拥有电话的人同样少之又少。协源兴比其他店家更早申请电话,以方便顾客叫车。

李锦美保留完好的,不只是出租车的车牌,还有极具历史价值的英殖民时代出租车司机执照牌。执照牌是一个铁牌,用来绑在司机的手臂上,铁牌上有编号,并把出租车称作“哈克尼車”(hackney carriage)。那是旧时代英国人对出租车的称呼,Hackney是伦敦郊区的一个地方,以出产拉车的马只闻名,如今伦敦的德士服务依旧维持这个名称。

 

当年的出租车司机是这样把执照戴在手臂上的。

 

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英殖民时代出租车司机执照牌。

 

“这个是很早的东西,我出生在1939年,小时候也没有看过司机戴这种执照牌。”协源兴宝号于1932年正式注册,如此推算,这样的执照牌是在1932年以后、40年代以前使用的。

 

【创造出租车的辉煌时代】

过去人们常说,出门行路要找兴化人,经营脚车行的李锦美与他的家族确实是兴化人,“我是一个不会说兴化话的兴化人!”李锦美笑说。

协源兴是他的父亲李水华开创的。上世纪20年代,仅十几岁的李水华已从中国南下到新加坡,投靠当时在新加坡开客栈的公公。

“我的公公把房间出租给中国来的兴化同乡,也帮他们找工,主要是拉黄包车。”在父亲的客栈帮忙多年,李水华决定出来创业。他曾经在新加坡开脚车店,后来让给亲戚打理,而他只身来到砂拉越,分别在美里开罗里、古晋开巴士,等到存够了积蓄,就在古晋老巴刹友海街开创协源兴商号。

1930年代是三轮车的年代,协源兴一开始是零售和维修脚车,不过当时的普通人家买不起脚车,因此协源兴主要的业务是给当时满街跑的三轮车进行修理。40年代以后,李水华购入二手轿车当出租车和德士,自此开启了出租车的生意。

“早期的德士不像现在随处候命,而是你们主动来叫车,我们才去载你。”在李锦美的记忆中,除了大富人家,一般人平日没有机会坐车,除了结婚那一天,“结婚的时候,人们会租车当迎亲花车,一个钟头五块钱。”

新年期间更是出租车生意最好的季节,因为许多富裕的顾客愿意用十块钱租车一个小时,让司机载着家人在市区里兜风游车河。

 

【独立前来砂拉越收集民意的联合国特使】

李锦美本身经历过布洛克王朝,英殖民时代、日据时代与马来西亚独立,对于出租车最深刻的记忆,是1963那一年,马来亚联合邦的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倡议联合新加坡、砂拉越、沙巴、文莱合组马来西亚时,联合国特派遣一个调查团来砂拉越收集民意。当时特使们坐的出租车,就是协源兴的车队。

 

1963年,联合国特派员前来砂拉越收集民意,坐的就是协源兴的出租车。图为李锦美的二哥李锦星(右二)与联合国特使的合影。

 

“他们发给我一封信,说要租车。”李锦美叙述,当时联合国特使住在欧罗拉大酒店(Aurora Hotel),那是当年最豪华的酒店。

协源兴店里挂着一张老照片,上面就是他的哥哥李锦星与特使团成员的合照。联合国特使为了感谢李家的载送服务,不只送他们一面联合国旗帜,还特别写了一封褒扬信给他们。

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私家车以后,80年代的协源兴回到脚车行业,一间店面专做修理,隔壁售卖脚踏车。

回想起那个辉煌的出租车年代,李锦美心中有无限美好回忆,“我们的客户当中,还有三代都坐过我们的出租车呢,公公、爸爸和孙子!”

 

“我父亲不曾拉黄包车,不过他曾经修理黄包车。”李锦美手中这个用来修理黄包车大车轮的白铜工具,已有一百年的历史。

作者: 邓雁霞@蓝海伦

中文文学系毕业,前副刊记者,如今为独立文字工作者,书写砂拉越之美。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