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巴刹文化遗产
亚答街39和41号这两栋打通相连的店屋,可以说是古晋老巴刹的旺店,前后出过三个大家族,风头一时无两。 【田考】 1844年,年仅16岁的田考决定离开诏安,到南洋谋生。辗转数年,他来到石隆门的矿厂工作,而后在附近租了一个地方开起小店卖杂货。相传有一天,他在掘土种植甘蔗时,无意间掘出一些金沙,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老巴刹文化遗产
著名的广东先贤李永桐是在1884年出生于广东南海紫洞村,并在1900年跟随同乡过番到南洋寻找生计,落脚在广府人聚居的古晋亚答街。初期,李永桐靠着摆卖家乡带来的木鱼书度日,这是明清时代出版的线装书,记载着讲述民间故事、带有押韵的方言歌谣,阅读者可以按着本子朗朗唱诵诗文。 1906年,李永桐向广惠肇公会租借亚答街46号店屋,开办永兴隆宝号,从经营华洋杂货起家,而后涉足土产行业,也进口中国绸缎布匹,逐步发展成为古晋的大商行。他还曾经标得饷码行业,也开过当铺、钱庄等。...
老巴刹文化遗产
来自茶阳地区的大埔人在20世纪初来到古晋老巴刹,主要从事打白铁、药材铺、卖面等。在1916年,大埔人创立了同乡会“埔邑公所”,4年后在亚答街购买门牌43号的三层楼店铺作为会所。在三楼的天台上,当年设有一座小神庙,供奉财神爷。...
老巴刹文化遗产
约于1840年左右,古晋亚答街和中国街一带就有少数海南人居住。1878年,天后庙已经出现于亚答街,在1884年古晋大火灾中焚毁后重建。当时,有很多初来的海南新客就寄居在天后庙,天后庙也扮演着会馆的功能,处理海南人的各项事务,还创办学校。...
老巴刹文化遗产
1915年前后,新婚不久的海南人李越昌暂别妻儿,只身到古晋寻找商机。在努力耕耘数年后,攒了一些积蓄,1918年在亚答街门牌34号开办了越昌茶室,稍后把中国的妻女接过来居住。有了妻子这位得力助手协助打理咖啡店的事务,李越昌又在郊区另行开设板厂。...
老巴刹文化遗产
1920年前后,海南人李声森漂洋过海抵步古晋,先投靠在同乡的店里帮手,稍熟悉环境后,转行卖起了咖哩饭。据知李老每天烹煮两大锅咖哩饭沿街叫卖,业余时也靠着推拿接骨的手艺赚取一些外快。数年后,李老结束小贩生意,先后开了杂货店和咖啡店,到了1930年代在亚答街开办安利酒楼。 安利酒楼是古晋最早的酒楼,而且也是第一家冷气酒楼,他们的棋盘鸭、火腿鸡和烤乳猪都很有名。当年老巴刹的人常说“吃安利”,意思就是“吃大餐”。到了1980年代尾,李家后人将它转型为琼利园,回归原点,主打咖喱饭。...
老巴刹文化遗产
1920年代,年仅16岁的丘绍业从广东大埔百候镇只身南来,居住在大井巷门牌44号的店铺里。 初期,丘老在中药店工作,然后决定自行创业,在1925年开始卖起家乡的腌面。客家话腌面其实就是干捞面,是大埔人的日常食物,古晋的哥罗面可能正是从腌面转变而来。...
老巴刹文化遗产
大井巷是中国街延续下去的巷子,过去是一条死巷,尾端是一个山坡。这条巷子里在1930年代前,曾经有一口水井,中文巷名由来于此。
Page 3 of 6«12345...»L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