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巴刹文化遗产
早在19世纪后期,砂拉越就有往返古晋与新加坡的货轮。自1920年代起,砂拉越河畔陆续建起了大型的政府与私人货仓,说明当时的港口活动已经非常活跃。晒得肤色黝黑扛着货的码头工友,靠着人力负重千斤,日间在货轮与货仓之间劳作,人们把这些工友称为苦力,也写成古里、估俚等,源自英文coolie或马来文kuli。...
老巴刹文化遗产
木屐,人们以福建话称之为“cha-kiak”,是早年非常流行的一种鞋子,可以作为居家鞋,或者外出时的穿着,蹬着清凉通风的木屐,一路咔哒咔哒走过长长的五脚基。 在菜巴刹或鱼巴刹里,木屐特别受到小贩的欢迎,因为木屐可以防滑和防潮。木屐甚至是嫁妆之一,无论是潮汕人还是客家人,都有伴嫁鞋屐的习俗。 根据统计,老巴刹过去至少有四、五家木屐制造商,比如亚答街的继晋、中国街的刘松裕、友海街的灼昌、花香街的创成等,如今都已不复存在。...
老巴刹文化遗产
杂货店是古晋老巴刹早年主要的商业模式,店内除了售卖各种食品和日常用品,也售卖各种土产, 比如采集自森林的燕窝、香木、樟脑、山藤、树枳、野牛皮、犀鸟角、犀鸟冠、日罗东等;还有椰子、树胶、亚答糖、胡椒、峇拉煎等都可以在杂货店里找到。 土产除了来源自周边地区的大小园丘,也有很多来自内陆或海口地区的达雅人,或划着船载来货物,或背着竹篮徒步跋涉到巴刹,与华人头家进行交易。于是,经常可以看见头家和达雅同胞们在店前称斤论两,而这些“交易”未必是以金钱进行,很多时候是物物交换,以土产换取达雅人需要的日用品和食品等。...
老巴刹文化遗产
【神庙街】 神庙街的“前身”,是古晋河——发源自蓄水池公园的山头,注入砂拉越河,古晋市名称的由来跟这条河有关。 1928年,古晋河被改为街道,并命名为神庙街,名称来源自街头的大伯公庙。这座寿山亭福德祠大伯公庙,是砂拉越最古老的庙宇,相传在1800年已经存在,庙内横梁上的记录则可以追溯到1856年。 【青山道】...
老巴刹文化遗产
花香街曾经是福建人的地盘,福建人的古庙凤山寺就在这里。每年神诞日,神庙对面会搭建戏台,鸣锣上演闽剧,台下看戏的人潮汹涌,包括邻近地区的马来人也来凑热闹看wayang(戏剧),这是街名由来一说,而“花香”则是音译。“花香”另有两个说法,一说这里曾经长有会飘香的花树;另一说这里曾经是脂粉花街,居住着浓妆艳抹的青楼女子。...
老巴刹文化遗产
王友海是砂拉越第一代福建侨领,王家也是最早的华人三大家族之一,家族中出过许多政商界的要人。他从新加坡越洋抵达古晋,并在1885年前后,王友海在花香街的山丘上重金建设一栋双层豪宅,可以远眺砂拉越河及彼岸风光,也可以俯视山脚下由其所承建的友海街店屋,是一个视野辽阔的风水宝地。 王家宅院的正前方是一个院子,院子四周是低矮的墙壁,墙壁上镶嵌着翠绿色的透雕瓷砖,而院子的入口则是典型的中国式拱门。从拱门走出去,可以经由今日的主教门,抵达亚答街。...
老巴刹文化遗产
凤山寺位在花香街和友海街的交界处,是由古晋福建公会所管理的古庙,占地面积8,123平方公尺,由一个主庙、一个侧庙和一个戏台所组成,供奉的主神为广泽尊王,是中国福建省南安诗山威灵显赫的地方神,福建人称之为“圣王公”。 这座古庙始建于何时无从查考,根据口述历史早在1848年已经出现于现址,当时只是一座小庙。根据庙里碑记的记载,1897年(光绪23年)凤山寺进行重建而形成今日的面貌,碑记上也注明这座庙位于“福顺街”,而当时出钱修建庙宇的包括古晋著名的福建商人们。此后,凤山寺还曾经先后在1985年和2002年进行大幅度修建。 ...
老巴刹文化遗产
王友海之子,1864年出生在古晋,青年时在新加坡求学,18岁就开始协助父亲的生意,在21岁时更协助父亲标得砂拉越和北婆(沙巴)两地的饷码营业执照。长袖善舞的王长水在友海街86号自创协顺兴宝号,而后成立王长水父子公司,旗下业务多元化。他和第二及第三代拉者关系非常密切,不但受委华人总甲必丹,也曾经受委华人裁判庭庭长,更是拉者政府所委任的议员,官方和民间皆他尊为当代最高华人领袖。 ...
Page 1 of 612345...»L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