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巴刹文化遗产
大井巷是中国街延续下去的巷子,过去是一条死巷,尾端是一个山坡。这条巷子里在1930年代前,曾经有一口水井,中文巷名由来于此。
老巴刹文化遗产
老巴刹的街道巷弄中,中国街也叫中街,其掌故较为模糊。“中街”所指,或许因为这条街道正好位在老巴刹正中;至于“中国街”,根据推测或许和广府人刘直有关。刘直是目前官方所认定,最早抵达砂拉越的华人,他和同伴在1820年代已经在砂督地区活动。根据一份拉者政府于1866年发给刘直的地契影印本,可以得知刘直曾经在中国街开设“聚隆直记”商号。“中国街”一名究竟何时出现,上述推测是否成立,仍有待进一步考究。...
老巴刹文化遗产
广东潮安县人,1852年第一代拉者时期抵达古晋,最初务农和种植甘蜜与胡椒,之后与同乡沈亚尧合创义顺公司,经营土产与杂货买卖,并在1867年标得饷码执照,该公司崛起成为砂拉越最大的商号,富可敌国,刘建发也被公认为潮州商帮的第一位大老,也被推举为顺丰公司总理。全盛时期,义顺公司坐拥老巴刹百多间店屋,可惜在1884年发生的古晋大火灾中,悉数付之一炬,刘、沈二老也先后在第二年,逝世于潮州家乡,义顺公司宣告瓦解。 ...
老巴刹文化遗产
早在19世纪后期,砂拉越就有往返古晋与新加坡的货轮,砂拉越河畔也建了很多货仓和码头。在还未采用机械卸货的年代,常见的景象是晒得肤色黝黑的码头工友,扛着沉重的货物在码头和货仓之间忙碌工作,人们把这些工友称为苦力,源自英文coolie或马来文kuli。 这些码头工友分成很多小组织,由个别的工头带领,经常为了争夺工作而发生摩擦或打斗。1948年,古晋码头工友会宣告成立,以协调码头工友之间的工作,并向当局争取工友们应有的福利,如超时津贴、贫困福利等。...
老巴刹文化遗产
已故黄杰夫先生是世界级的摄影大师,早在二战以后就冒险进入婆罗洲雨林深处,拍摄其中的风土人情,作品经常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引起全球读者对婆罗洲的注意,“K.F. Wong”的大名也成了婆罗洲人文风土摄影的权威。他曾经出版两本个人摄影集,即《异教天真》(Pagan Innocence, 1960)和《婆罗洲风光》(Borneo Scene, 1979)。 ...